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好看风景 > 正文
    购物车
    0

    《中国影像方志-河南淅川篇》

    信息发布者:厚坡镇益农社
    2020-06-29 19:59:34    来源:微观淅川   转载

    CCTV-10

    2020.6.25 23:06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河南卷 淅川篇

    淅川篇  预告片

      6月25日晚23时,《中国影像方志》栏目,正式播出《河南淅川篇》。


      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用影像记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用镜头见证中国梦的实现,以现代影视手段和全新的视角,拍摄制作传承方志文化、记录当代中国。纪录片以我国行政区划中的县和县级市为拍摄主体,每地1集、每集40分钟,集中展现各地的历史变革、文化传承、地理风物、风俗民情等,形成独特的方志文化。


      2019年夏,剧组张航导演一行来到淅川县,实地拍摄,经过后期制作和审核,端午节当晚,淅川篇展示的三省交界地、南水北调水源地、楚始都、丹江号子等诸多淅川标志性元素符号亮相央视荧屏,敬请收看。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设置丹水县,县治在今淅川寺湾镇,成为淅川置县的开端,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因淅水,也就是今天的老鹳河纵贯境内,故名为淅川县,这是淅川县名第一次见于史册。此后,朝代更迭,行政级别虽有不同,但淅川县名得以保留,一直沿用至今。



    瑰丽、浪漫的楚文化世界


    1977年,丹江口水库水位下降,水库底的下寺、龙山渐渐浮出水面,人们在这里偶然发现了青铜器的踪迹。在后续的考古发掘中,24座春秋时期的楚国墓葬被发掘出来。



    仅2号墓葬出土的礼器、乐器、车马器、兵器、玉饰等器物就达6098件,带有铭文的器物多达69件,其中一套形制相同、大小递减的青铜鼎更是令许多考古专家激动不已。



    鼎足与底部的结合,采用了冷焊工艺,是中国古代冶金工艺史上极为重要的突破。


    1981年10月,年过花甲的河南省文物修复专家王长青接到了修复云纹铜禁的任务。数十年职业生涯中,无数珍贵文物在他手中“起死回生”,王长青也因此被誉为国内青铜文物修复“三大圣手”之一。他同样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儿子王琛也参与了这次修复。



    修复团队耗费三年多的时光,采用整形、加固、雕制石膏样版、补缺配件等多种修复方法,终于将一件庄严瑰丽,造型独特的云纹铜禁完整呈现在世人面前。



    云纹铜禁呈长方形,通高28.8厘米,长103厘米,宽46厘米,重达95.5千克。其结构之繁复,工艺之精湛,显示出楚国青铜器无与伦比的制作水准,云纹铜禁的铸造年代不晚于公元前552年,它的出土,让中国失蜡法工艺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余年。


    1990年2月,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和尚岭 徐家岭楚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和尚岭1号墓中出土的两件刻有铭文的升鼎为发掘者带来了惊喜,这两件鼎铸造于公元前605年前,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楚式升鼎。



    此后,考古工作者共发掘出二百余座楚国墓地,出土了大量的青铜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产工具、玉器等各类文物,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重要的史料。其中河南淅川丹江口水库楚国贵族墓被列为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淅川县境内,已出土国家一级文物达到了54件,云纹铜禁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代表。2002年,它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展览文物之一。



    荆紫关镇三省交界


    奇特的白浪街,河南称之为“豫之屏障”,湖北称之为“鄂之门户”,陕西称之为“陕之咽喉”,不足300米的街道,却有三个村委会,分属三省,是全国40多个三省交界之地中唯一一个三省均设有基层政府的地方。其中,白浪街河南部分,隶属于淅川荆紫关镇。



    荆紫关镇居豫、鄂、陕三省接合处,是“西接秦川,南通鄂渚”的交通要塞。



    这条长约两千五百米的古街, 数百间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筑错落有致,沿丹江铺陈开来,北方建筑的周正严谨,南方建筑的典雅精致汇集于此,和古码头、古关门、古吊脚楼相映生辉,共同绘就了荆紫关曾经的繁盛。



    占地460平方米的硬山式建筑,名为平浪宫,取“风平浪静”之意,由当年的船商们自发筹建,是各地商人洽谈生意的重要场所,也是船工们娱乐、集会和祈福祭拜之地,是荆紫关码头全盛时期的重要见证。



    依托古老的商业和古建文化,淅川县政府大力发展文旅产业,荆紫关古镇成为众多影视拍摄取景地。2013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中国古镇》系列特种邮票,荆紫关镇位列其中,古镇的秀美风姿随着邮票流播四方,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领略这里独特的风情和厚重的商业文化。



    “亚洲天池”风景如画


    为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1958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的颁布,第一次正式提出南水北调。



    经过专家多方面考察,因流经淅川的丹江水质好,沿线海拔平稳,最终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设立在淅川,并决定在丹江与汉水的交汇处建立丹江口水库作为水源地。



    2014年12月12日14:32分,历时10年建设,号称世纪工程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淅川陶岔渠首正式开闸送水,被誉为"天下第一渠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长约1432千米,是世界上极为宏伟的引水工程之一。


    2017年,淅川县入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丹江口水库,成为亚洲最大人工淡水湖,被誉为亚洲天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两岸沃野千里,风光如画,移民往事成为淅川人隽永的记忆。



    丹江号子雄浑嘹亮


    丹江号子的雏形是船工们劳动时统一呐喊的口号,口号调式用“宫”,采用一人领唱、众人合唱的曲调形式。气势磅礴、铿锵有力,不需要任何乐器伴奏,在世世代代的传唱中,船工们的爱恨情仇、酸甜苦辣都逐渐融进了歌声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歌。



    以丹江水库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和渠首文化产业成为了淅川县产业转型的一大亮点。在丹江口水库沿岸的丹江大观苑景区内,浓缩着淅川千百年来发展的文化形态,生态旅游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使淅川迅速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旅游区。



    今日淅川城林交融、山水如画,这座古老的城市在淅川人的经营下正焕发勃勃生机,向着“生态宜居园林县城”阔步迈进。


    CCTV-10

    《中国影像方志》河南卷 淅川篇

    1.jpg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